黎平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,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,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:在南宋正隆五年,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,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,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。
黔东南作为中国苗、侗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大汇集地区,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,而作为我国侗族大规模集居中心,非肇兴莫属;其次,国内规模最大的侗寨鼓楼建筑群落坐落于该地,侗族建筑布局巧妙,花桥、鼓楼、溪流、吊脚楼相间,只要置身其中,必驻足长留。黎平县地区以山地为主,肇兴侗寨则处于一狭长谷地,侗族建筑密集,形成罕见的布局风格。当地耕种的梯田多沿山势分布,常为云雾缭绕。到了春天,油菜花开时节,景-人。
侗寨
肇兴侗寨四面环山,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中的一处狭长地带,一条小河穿寨而过。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,鳞次栉比,错落有致,全部用杉木建造,顶覆小青瓦,古朴实用。
肇兴侗寨分为五大房族,分居五个自然片区,称为仁团、义团、礼团、智团、信团。今天的肇兴侗寨,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后依旧保留着它特有原始的风貌。
为了领略侗寨的恢宏,必须找到制高点。两侧山上均有,但最佳拍摄点在中学。
中学坐落在不太高的小山头上。在操场边缘,我架起了相机,拍到了侗寨全景,其中的五大鼓楼清晰可辨。听门卫师傅说,这里拍出的全景照包含了百分之九十的民居,这里又比其它拍摄点都好找、好走。怪不得我在门口值班室登记时,看到登记簿上来客一栏填的几乎全部是摄影人。
鼓楼
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,其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,被誉为“鼓楼之乡”。鼓楼的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,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,下部呈方形或六边形,瓦檐呈多角形,飞檐重阁,像一座宝塔,非常醒目。鼓楼是侗家人-和娱乐的场所,也是侗寨的标志。鼓楼具有历史悠久、造型美观、结构独特、用途多样等特点,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。肇兴侗寨共建有鼓楼五座、花桥五座、戏台五座。五座鼓楼对应于五团而分别取名,外观、高低、大小风格各异,蔚为大观。
五大鼓楼的平面均为六边形。智寨、信寨、义寨鼓楼都是十一层,仁寨鼓楼七层,礼寨鼓楼十三层。顶部均为八角攒尖顶。顶端置葫芦形塔刹。鼓楼内雕梁画栋,多书有楹联。
那天不是节日,也没有-,鼓楼发挥的功能只是供人休息。只见鼓楼内的长凳上,坐满了飞针走线的女子、侃侃而谈的老妪和下山棋(棋子就地取材、棋盘随手画成)的老汉。智寨鼓楼里两个人下山棋,围观者有五六人。
侗衣
为了了解侗人的民俗和日常生活,我从西到东、从东到西往返许多趟。中间一条横穿肇兴的街道兼公路,是黎平、三江之间的必经之路,也是肇兴的商业大街。而我来往较多的却是与之平行的小河两岸民居旁。这里挂遍了侗布,到处可看到妇女在捶布。
做侗族服装的侗布,是用棉花纺成线后用土织布机手工制成。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,晾干后叠在一起,放在一块光滑的石块上用木槌反复捶打,把棉花里面的油脂捶击到布的表面,使之增加硬度和亮度。捶的时间越长,表面越亮,侗布也越贵。在一户人家门外,我看那妇女捶布足足看了十分钟。
侗布在侗族老人们手里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是很费功夫的,尤其是女孩子穿的侗裙。用手工叠成数十个细细的褶,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后,成为短小的百褶侗裙。一件侗裙,从布料开始,差不多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。因此价格不菲。即使当地人买,也要数百元一套。
太过复杂的工艺和太过消耗时间,使现在的侗家姑娘很少自己做侗衣,甚至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。她们平时喜欢穿城里买的休闲服,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把母亲做的侗衣穿在身上。当下,那些既便宜又轻柔的仿侗衣,正在占领年轻人的衣柜。有人担心:这样下去,侗布工艺是否会失传?
侗人
当这里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,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,寨子里人们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。旅游者不仅带走了这里的宁静,也带来了外面的花哨。笔者仿佛回到了家乡的集镇。肉摊、菜摊、鱼摊,应有尽有。超市、旅行社也看到好几家。当然,最多的还是旅店和饭店。靠近街面的侗人,都在自己家的一楼开了商铺或饭馆;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旅馆。我下榻的“吴家可归”旅馆,两人标准间虽然面积很小,却也“五脏俱全”,且只有50元一间。对于遍地开花的小旅馆来说,能揽到生意也很开心,因为街上不乏全新的中档宾馆。据说好多原来在外打工的青年,这几年纷纷回家经商发展。
(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提前告知删除,谢谢!)
发表评论